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涉及人的成长、发展与教育活动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组织,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等。

教育学一级硕士授权点是在教育学原理学位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99年,教育学原理获批硕士学位二级学位授权点。2010年,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目前,本一级点拥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6个二级授权点。其中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设有课程与教学理论、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等12个学科方向。

本点依托教育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2个省级科研平台(教师教育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现有教授54人,副教授59人,博士生导师4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

二、培养目标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教育学硕士生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备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扎实全面的教育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具备从事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培训、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必须掌握:

1.教育基本知识

主要包括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管理理论、德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测量、统计与评价等,教育学硕士生应该全面掌握这些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教育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2.教育专业知识

教育学硕士生应该根据所选的学科方向,比较系统地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动态,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重要理论、核心概念及其历史脉络。

3.相关基础知识

与教育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系统,其范围可以涵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这些学科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教育学硕士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跨学科选修,系统阅读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

4.方法论知识

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语言知识

教育学硕士生必须熟练规范地使用汉语,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同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使用教育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6.教学知识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热爱教育事业,对儿童有爱心,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技巧。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具有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勇于探索。

掌握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扎实全面的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潜力。

掌握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

能够娴熟地使用中文;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树立自觉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与态度。

保持学术良知,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

恪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学术伦理或学术规范。

2.学术道德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维护科学诚信。

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引证他人研究成果须实事求是。

严格遵守教育学专业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

不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

不抄袭、不剽窃他人学术研究成果或论文。

不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或社会效益。

承担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发表的相应责任。研究成果发表时,根据贡献大小而据实署名;合作成果发表时应征得合作者的同意;不在未参与研究、未做出学术贡献的研究成果上署名;自觉杜绝一稿多投。

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学学科知识基础,有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取教育研究所需的知识、信息、事实和数据。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教育学专业的外文资料。

2.科学研究能力

能够关注教育研究前沿,提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

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能够根据教育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教育研究方法。

能够选择和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教育研究方法。

3.实践能力

教育学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所有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参加教学实习,包括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批改作业等;参与科研实践,包括参与科研项目、科研咨询、调查研究等;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担任志愿者等。

4.学术交流能力

规范地进行教育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与观点。

具有国际教育视野,开展国际交流与对话。

遵循教育学术的规范与要求,正确运用学术语言,表达学术成果。

5.其他能力

具有包括理论联系实践、人际关系、逻辑思维、推理与归纳等能力。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核心课程

1

教育学原理

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研究教育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教育政策与管理问题,理性分析各种教育事实与理论,为其它二级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周兴国(博导)

朱家存(博导)

查啸虎

辛治洋

葛金国

教育社会学专题

教育政策研究专题

教育管理研究专题

2

教育史

主要研究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评价其贡献,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研究区域教育发展与演变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为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孙德玉

李宜江

姚运标

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专题

外国教育思想史研究专题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专题

3

高等教育学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高等学校发展和大学理念、高等教育思想,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思想基础;探讨高等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服务;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政策,分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和影响,跟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服务。

金维才

李子华

周元宽

高等教育学专题

高等教育管理学专题

高等教育社会学专题

4

教育技术学

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的基本问题,重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及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手段和方法,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张新明

袁晓斌

王清

刘和海

刘延华

聂竹明

许之民

教育技术学专题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数字化学习专题

5

学前教育学

主要研究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探索促进儿童发展的有效途径、手段和方法;对幼儿园特色与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理解童年期的意义,尊重儿童的发展,掌握支持儿童发展的策略和技巧; 丰富学前教育课程理论,搭建课程理论到课程实践的转换“平台”, 为将课程理念转化为适宜的教育行为提供动力系统。

吴玲

张更立

王成刚

学前教育原理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幼儿园课程专题研究

6

在学科基础课基础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导学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等方面形成专业特长。方向包括: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以及学科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等),是课程与教学论省级重点学科的母体和砥柱,已成为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平台。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阮成武(博导)、段兆兵、吴支奎、马家安

课程研究专题

教学研究专题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专题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郭怀中、黄时中、许新胜、钱长炎、程小健、汪志荣

物理课程论

物理教学论

物理学概念与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何更生、夏家顺、马长安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育心理学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李俊峰、焦华富(博)、陆林(博导)、凌善金、刘学梅

地理学发展前言专题

地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江家发、熊言林、孙影

化学教学论研究

化学实验论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鲁亚平(博导)、聂刘旺(博导)、席贻龙(博导)、陈明林、钟能政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思政)张奇才、朱平(博导)、赵平、陶永华

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詹蓓、欧阳俊林、裴学梅

英语课程教学论

英语教学评估与测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张毅、王自东、

张建华,孔静柳,何静, 程炳杰, 朱小芸、陈自勤、荣蓉、王琳、李蔚、吕茵, 周晓梅、张旭良、 孙艺辉、黄萍, 李庆丰, 刘咏莲、耿劲松

高师作曲理论课程与教学研究

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教学研究

高师钢琴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郭要红、孙国正、陈克胜、陈旭东、马林

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四、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为5年(含休学时间)。

1.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在前一年半完成,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在后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2.研究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延长学习年限;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经研究生学院审批。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当退学并按肄业处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导师组集体力量,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注重针对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发展能力。

3.采取措施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加校内外各种相关的学术讲座、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考的考核,按照《安师大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3.导师和导师组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须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确定后须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各学位点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汇报、论文初稿审阅、论文定稿审阅、答辩等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强化各环节的检查,加强二三年级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2-3学期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3.中期考核

根据本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中期考核时间安排在第4学期的5月底前完成。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二级点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每年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5学期的期末进行。论文检查采取预答辩的形式进行。预答辩由3-5名学科专家组成,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作为预答辩主席。研究生要根据预答辩时提供修改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

5.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2.最低课程学分为31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4门(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2学分,英语口语36学时2学分;

②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或教育名著选读(不同专业规定选修)。

④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6学分,面向二级学科设置(见课程设置一揽表)。

⑤方向拓展课6学分,主要面向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设置(见课程设置一揽表)。

⑥跨学科课3学分。

⑦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核心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具体课程、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通过设置助研岗位,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通过报销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费用等方式,鼓励研究生参加本学科专业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采取严格考核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参加2次的校内学术研究活动。相关考核办法,具体按照《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为第一署名单位、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2、实践活动

(1)专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形式包括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等形式。具体考核办法参照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社会实践考核由学院组织。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教育学硕士生在修完规定的各门课程,考试和考查合格,并通过中期考核后,应撰写学位论文。硕士生在学期间完成学位论文要保证足够一年的时间。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在导师及导师小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培养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的过程。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教育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或特色。

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一般包括:(1)封面,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学位论文封面。(2)封面的英语翻译。(3)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4)致谢或献辞。(5)摘要与关键词(4-6个)。(6)目录,一般排到二级标题。(7)正文,一般包括导论、各具体章节和结论等。(8)附录,正文主体的补充。(9)参考文献。(10)后记。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2.5万字。

2.质量要求

为保证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导师(组)和院系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课题检查、组织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必须明确,立论正确,思路清晰,推理严谨,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字通畅。

论文选题在教育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意义。选题要与专业研究方向一致,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料基础,具有学术可行性;选题时要对研究对象有明确的认识,清楚地提出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要分析国内外的教育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评述。

研究方案合理,设计结构正确,研究方法适切,资料详实可靠。

鼓励教育学专业研究生通过调查研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提出一定的独立见解或新理念。


04教育学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属性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位/非学位

必修/选修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学院

公共课

公共基础课7

英语阅读与写作

36

2

学位

必修



外国语学院

英语口语

36

2

学位

必修



外国语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

18

1

学位

必修



政治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

18

1

学位

必修



政治学院

专业课

学科基础课9

教育学原理(通开通修)

51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教科院

教育研究方法(通开通修)

51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教科院

课程与教学理论

(学科教学、教技、高教选修)

51

3

学位

必修

1

考试

教科院

教育名著选读

(教原、课程、学前、教育史选修)

51

3

学位

必修

1

考查

教科院

教育社会学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教育政策研究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教育管理研究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高等教育学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高等教育管理学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高等教育社会学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中国教育思想史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3

考查

教科院

外国教育思想史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中国教育制度史

36

2

学位

必修

3

考查

教科院

学前教育原理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幼儿园课程专题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教育技术学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数字化学习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课程论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教学论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教师专业发展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教科院

语文教学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文学院

语文课程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文学院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文学院

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数计学院

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试

数计学院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试

数计学院

英语课程教学论

36

2

学位

必修

1

考试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学评估与测试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试

外国语学院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试

外国语学院

物理课程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物电学院

物理教学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物电学院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物电学院

化学教学论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化材学院

化学实验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化材学院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化材学院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生科院

生物学实验论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生科院

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生科院

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政治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政治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政治学院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国旅学院

地理学发展前言专题

36

2

学位

必修

1

考查

国旅学院

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教材)分析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国旅学院

高师作曲理论课程与教学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音乐学院

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教学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音乐学院

高师钢琴课程与教学研究

36

2

学位

必修

2

考查

音乐学院

教育哲学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现代德育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教育理论前沿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基础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中国古代教育文选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外国教育名著选读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教育文化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区域教育与文化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历社学院

高等教育哲学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高等教育名著导读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儿童游戏理论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幼儿学习心理与行为观察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儿童哲学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教育信息化专题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互联网+教育变革专题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中外教育技术比较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比较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课程领导与课程开发

36

2

学位

必修

3

考查

教科院

语文教育心理学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文学院

中国语文教育发历史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文学院

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与经验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文学院

数学教育哲学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数计学院

数学史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数计学院

数学学习心理学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数计学院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专题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物电学院

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物电学院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专题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物电学院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化材学院

化学教育文献信息检索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化材学院

化学史与方法论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化材学院

中学生物疑难问题解析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生科院

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生科院

生物多媒体CAI软件制作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生科院

外语学科研究方法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试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试

外国语学院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试

外国语学院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测量与评价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马列学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教科院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马列学院

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音乐学院

中国乐器演奏理论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音乐学院

声乐艺术论

36

2

非学位

选修

3

考查

音乐学院

地理学思想史

36

2

非学位

选修

2

考查

国旅学院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36

2

非学位

选修

1

考查

国旅学院

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

36

2

非学位

选修

1

考查

国旅学院

跨学科课

教育技术学








教育心理学
















补修课

中国教育史

51

不计学分





外国教育史

51





教育学(课程教学论学科方向)

51





心理学(课程教学论学科方向)

51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简介

《教育学原理》

开课对象: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院:教科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3/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探究

适用学科:04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课程目标是,了解教育学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掌握分析教育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当前教育发展趋向,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研究的兴趣,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教育性思考和分析,从而发展其教育理解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结合事例阐述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现实教育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教育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专题一:教育理论

专题二:教育

专题三:学校教育

专题四:教育观念

专题五:教育与社会

专题六:教育与人

专题七:教育目的

专题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全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分析教育现实问题,撰写不少于6000字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5.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6.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7.华东师大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8.华东师大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9.华东师大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0.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出版社,1996年

《教育研究方法》

开课对象: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学时学分:3/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探究

适用学科:04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理念,熟悉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和论证方法,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习得探索教育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撰写教育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

2.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等,相关知识涉及教育学、哲学、逻辑学、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专题一:教育研究概述

专题二:教育研究的选题和研究设计

专题三:教育研究的论证方法

专题四:质的研究方法

专题五:量的研究方法

专题六:教育研究成果的写作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某一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方法、写作等方面的分析。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教育名著选读》

开课对象:教原、课程、学前、教育史专业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3/3

考核方式:考查、读书笔记、论文

教学方式:阅读讨论、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教育名著选读》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育史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中外教育思想的优秀遗产来丰富文史知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涵养人文和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阅读指定的篇章,理解教育家在其著述中所提出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及其教育主张的基本精神。

2.理解各种对立的教育主张之前提、基础和取向,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每一种教育主张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3.通过阅读与伟大的教育家进行跨时空对话,形成对时代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形成思考教育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管理学》应是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有关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是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内容安排

孔子:《论语》(节选)

孟子:《孟子》(节选)

荀子:《劝学》、《解蔽》、《性恶》

《礼记》之《学记》、《乐记》(节选)、《大学》、《中庸》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韩愈:《原性》、《师说》、《进学解》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大学章句序》、《语录》(节选)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

黄宗羲:《学校》、《明儒学案发凡》

颜元:《总论诸儒讲学》、《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漳南书院记》

张之洞:《劝学篇》

梁启超:《变法通议》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以美育代宗教说》

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教学做合》、《手脑相长歌》、《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中国农村教育与乡村建设问题》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话》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康德:《论教育学》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

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利用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管理研究

开课对象:教育学原理专业及其他专业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2/2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讨论、论文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案例分析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教育学原理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是运用管理学的原理方法,探究教育领域中的管理问题。其理论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即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历史沿革、教育行政、学校管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使学生掌握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关注教育管理实践发展趋势,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两个直接目的:一是初步确定该学科的价值观与视角,二是形成和较熟练地运用该学科的话语。为达此目的,本课程注重激发学生对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兴趣,强调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适当(实际可以说是较多地)介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着重分析一般管理理论是如何在教育管理领域中被吸收、应用和改造的;与此同时,在强调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际联系理论或寻求理论支持的意识。该课程具体内容的安排,主要视学员的知识状况和实际需要而定.总的要求是,各部分内容既有整体感、浑然一体,又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教学重视案例分析,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管理学》应是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有关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是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特点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管理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

第四章 教育行政的原理与方法

第五章 学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利用教育管理学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1.吴志宏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葛金国主编:《学校管理学》,中国科大出版社,1996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和平编著:《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99

5.箫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简介

开课对象:二级学科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Sociology of Education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论文式作业

教学方式:讲授和研讨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任务

教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视角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是教育学原理等二级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之一,在教育学原理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的开设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教育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形成对教育社会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考察的能力,以促使教育学专业学生具备应有的学术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原理;相关知识包括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学科形成时期

第二节 范式转换时期

第三节 学派争鸣时期

第三章 社会横向结构(经济、政治、文化)与教育

第一节经济与教育

第一节 政治与教育

第一节文化与教育

社会纵向结构(社会分层)与教育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的成层功能

第四节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社会变迁与教育

第一节社会变迁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原因

第三节社会变迁与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我国当前的社会变迁与教育对策

社会化与教育

第一节社会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

第三节家庭、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

第四节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学校社会组织的性质

第二节学校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学校社会组织的分层

班级和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第二节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拟采用撰写读书笔记及论文式作业等方式方法进行考核。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

鲁洁,吴康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教育哲学》

开课对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教科院

英文名称:Philosophy of Education

学时学分:2/周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探究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就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本课程的目标是:唤醒并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会哲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用哲学的方法解析所观察的现象,分析所面对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哲学的一般方法论;

(2)理性地思考教育问题的能力;

(3)掌握语言分析的方法,能通过语言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以及社会世界的意义;揭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意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哲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涉及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七个专题

专题一:教育哲学

专题二:教育哲学简史

专题三:教育与理性

专题四:教育与情感

专题五:教育与语言

专题六:教育与价值

专题七:教育与观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全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分析教育现实问题,撰写不少于6000字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3.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5.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Randall Curren主编,彭正梅等译:《教育哲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学校德育研究专题》

开课对象:教育学原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School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project

学时学分:2/2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探究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学校德育研究专题》是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专业核心课,旨在使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较为专业地掌握学校德育的一般原理,具有对学校德育基本问题的分析批评能力和对学校德育实际工作的改造提升能力,为未来在本专业方向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有总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利用德育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从事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知识涉及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专题一:道德概论

专题二: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三:学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专题四: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专题五: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

专题六:道德教育思潮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某一道德教育现象进行点评分析。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分别颁布于2002年,2003年)。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

开课对象:教育史专业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The analysis of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s i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平时考查与学术综述报告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学生报告等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JKO教育史 JKH基础教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解析》主要是为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拓展课程。该门课程是以教育学、政策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为基础,聚焦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一些热点与难点问题,并展开理论解析。

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领域有哪些热点与难点问题,熟悉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各种热点与难点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变迁的原因,掌握分析各种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能够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分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热点与难点问题,并能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对当前的基础教育变革进行分析与思考。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认知和分析的能力,课程教学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问题介绍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2.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综合、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基础教育改革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3.注重问题的研究综述与个人见解的生产。在对每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解析时,鼓励并要求学生进行该问题的学术研究综述,并在综述的基础上不断生成自己的见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教育政策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应是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有关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常识应是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解析(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计8学时)

第一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内涵

第三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要求

第二章中小学教师政策解析(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计8学时)

第一节 教师教育发展历史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资格及定期注册制度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交流及动态管理问题

第三章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解析(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计4学时)

第一节小升初考试制度改革

第二节中考改革

第三节高考改革

第四章新课程改革解析(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计6学时)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背景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实施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

第五章中小学德育问题解析(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计4学时)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

第二节中小学德育的困境及出路

第六章留学教育问题解析(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计4学时)

第一节中小学留学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国际化与留学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留学教育的评价与反思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讨论及个人主题报告,占学期成绩总评的40%;期末考核采取专题学术综述报告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6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选择基础教育改革领域某一热点或难点问题撰写学术综述报告,并且进行20分钟左右的口头学术综述报告。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周兴国、朱家存、李宜江编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芜湖: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金忠明著:《教育十大基本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朱永新、马国川著:《重启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十八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一版。

4.熊丙奇著:《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5.张荣伟著:《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教育史专业课程简介

《外国教育史》

开课对象:教育史专业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Foreign Education

学时学分:60 / 3

考核方式:作业小论文课堂发言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外国教育史作为研究外国教育实践活动及其理论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师范生教育思想和理论修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有人说缺少这门学科,教育理论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外国教育史旨在研究外国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的教育理论提供丰富的史料依据,而且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以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史专业的必修课,强调学习者的学(读书)和识(思考),同时又由于学习者的基础知识不同,看问题的视角各异,因此教学计划既要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又要有足够的弹性,让不同的学习者都能从中获得应有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教师的“教”重要的是将本学科的知识地图勾画给学习者,将教育制度史演变的来龙去脉、将一些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和主要教育思潮中所蕴涵的基本线索介绍给学生。但是教师的“教”仅是课程中的一部份,对完整的教学来说,学生的“学”就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师推荐的阅读文献中,学生更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选择相关的篇目阅读,以便在理解外国教育史基本线索的基础上,主动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史专业的专业课和必修课,其学习需要一定的教育学的知识背景,其预修课程为《教育学原理》等,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有: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教师和学生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一、外国教育史导论;

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教育实践及思想;

三、中世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

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五、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

六、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

七、现代教育流派、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作业、课堂讨论和发言、小论文;百分制。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3.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一至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4.袁锐锷著:《外国教育史新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中国教育思想史》

开课对象:教育史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教科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60/3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研讨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及任务

中国教育思想史是教育史专业一门相当重要的基础课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来重视教育并形成优良传统。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辩证的教育教学思想,虽经数千年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冲刷,仍然熠熠生辉。今天的教育科学是在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许多先行者或教育家教育理论思维的结晶。通过教学,让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历史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些思想,从而批判地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科学的教学、管理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上的教育思想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和历史比较的能力。课程教学应做到史与论相结合,古与今相结合,继承与批判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应是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有关历史学、文化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是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3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7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在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内,撰写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课程论文。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2、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3、孙德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简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中国教育制度史》

开课对象:教育史专业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平时考查与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学生报告等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JKO教育史 JKI高等教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教育制度史》主要是为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该门课程是以教育史、教育管理学等为基础,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主要的教育制度。

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教育制度,熟悉各种教育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变迁的原因,掌握学制、书院、科举等主要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上出现的某种教育制度,并能就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对当前的教育变革进行分析与思考。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教育制度的变迁。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认知和分析的能力,课程教学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制度内容介绍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制度学的思维方式看待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基本内容,并能对一些教育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历史辩证的思考。

4.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这是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既不要拔高,也不要苛求;既不要全盘肯定,也不要全盘否定。坚持史论结合原则。既要充分占用材料、挖掘材料,又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坚持古为今用原则。古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正确的做法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实服务。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学》、《中国教育思想史》应是本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有关历史学(尤其是制度史方面内容)、政治学、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常识应是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先秦教育制度(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计4学时)

第一节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节春秋教育制度

第三节战国教育制度

第二章秦汉教育制度(讲授4学时,讨论1学时,计5学时)

第一节秦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汉代教育制度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讲授2学时,讨论1学时,计3学时)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教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私学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第四章隋唐教育制度(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计6学时)

第一节隋代的文教政策与官学、私学教育制度

第二节唐代的文教政策与教育管理制度

第三节唐代的官学与私学教育制度

第四节唐代的科举制度

第五章宋辽金元教育制度(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计6学时)

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宋代的官学教育与私学教育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制度

第四节辽、金、元的教育制度

第六章明代的教育制度(讲授3学时,讨论2学时,计5学时)

第一节明代的文教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明代的太学

第三节明代的小学

第四节明代的书院

第五节明代的科举制度

第七章 清代的教育制度(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计8学时)

第一节清代的文教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清代的国子监与地方官学

第三节清代的书院教育

第四节清代的科举制度

第五节近代中国新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六节近代中国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七节近代教会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八章民国时期教育制度(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计8学时)

第一节1912-1927年教育制度的转变

第二节三民主义教育制度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

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度(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计6学时)

第一节学制

第二节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节办学体制

第四节学校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节学业与学位证书制度

第六节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估制度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讨论及个人主题报告,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利用中国教育制度史的基本知识,撰写不少于4000字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至八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郭秉文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3.顾树森著:《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4.张正藩著:《中国书院制度考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5.谢青,汤德用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一版。

6.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第一至七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7.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区域文化与教育》

开课对象:学术型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

开课学院:历社学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36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教育学、0602中国史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科程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史专业和中国史学学科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拓展课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中国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现象都是普通存在的。本课程旨在揭示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心的迁移,分析中国文化与教育发展中区域不均衡的表现和特征,阐释政治、经济、军事、学术、外来冲击等因素与区域文化与教育不均衡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明了中国区域文化与教育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分析这种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是深化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区域、区域文化、区域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区域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掌握从整体史的高度来观照和分析区域文化与教育史。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相关课程与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区域、区域文化、区域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区域教育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区域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心的迁移;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与区域教育;徽州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区域个案研究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每人独立撰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李国钧主编:《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④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⑤田正平主编:《近代教育与社会变迁丛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文化研究》

开课对象:教育史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方向课

开课学院:教科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60/3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教育文化研究》是教育史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方向课程,。主要是运用文化学的原理研究教育问题。其主要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文化理论基础、教育经典文化示例和教育文化问题解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研讨,使学生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思想,了解教育文化的基本问题,关注教育经典的文化意蕴,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思维境界,变化气质品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初步确定该学科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形成该学科的视角,三是尝试运用该学科的专业话语。为达到上述要求,本课程注重激发学生对教育文化问题的兴趣,强调在开放而广阔的知识背景下,适当介绍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分析一般文化理论如何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强化学生的文化视野。该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视学员知识状况和实际需要而定。总的要求是,各部分内容既有整体感,又相对独立,强调学习、研究的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需要广博的学科知识基础。《文化学导论》、《中外教育史》是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有关历史、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内容安排(范围)

第一部分 文化学基础

第一讲 文化与文化学科

第二讲 文化理论的主要范畴

第三讲 文化研究的主要流派

第四讲 文化研究的对象与成果

第五讲 文化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 教育领域中的文化问题(回应)

第六讲 教育文化的基本形态

第七讲 教育的文化生态

第八讲 教师的文化使命

第九讲 教育的文化焦点扫描

第三部分 教育经典的文化意蕴(示例)

第十讲 中国教育经典的文化意蕴

第十一讲 西方教育经典的文化意蕴

第十二讲 现代教育经典的文化解读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成绩考核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主要是授课期间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作业,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期末考核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占学期成绩总评的50%。要求学生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利用教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邢贲思.当代西方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3.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三联书店,2001

4.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7.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8.葛金国,吴玲.教师文化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简介


高等教育方向研究生课程简介

《高等教育学专题》

开课对象:高等教育方向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pedogogy of higher educ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等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为应用基础学科,在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方向课程,目的和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原则和操作技能,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完成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项任务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从略

(四)教学内容安排

1、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高等教育制度;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4、高等教育结构;5、高等学校教学论;6、高等学校科研;7、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高等教育管理学专题》

开课对象:高等教育方向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等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为应用基础学科,在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方向课程,目的和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学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奠定必要的管理学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全面认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内容体系和基本原理;灵活运用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各种高等教育管理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研究与科学化水平。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从略

(四)教学内容安排

1、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体系架构;2、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3、高等教育管理原理;4、高等教育行政;5、高等学校管理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伯顿·克拉克:《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高等教育社会学专题》

开课对象:高等教育方向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等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为应用学科,在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方向课程,目的和目标是为了高等教育政策分析这一专业方向提供必要的社会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和学科性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方法分析各种高等教育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从略

(四)教学内容安排

1、高等教育社会学学科论;2、高等教育社会学方法论;3、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社会基础;5、高等教育机会;6、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处辉:《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哲学》

开课对象:高等教育方向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等

适用学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为基础学科,在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方向课程,目的和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高等教育的哲学理论和知识,学会用哲学思维考察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重点掌握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高等教育问题,为学生将来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从略

(四)教学内容安排

1、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2、高等教育与高深学问;3、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4、高等教育与专业教育;5、高等教育与学术责任;6、高等教育教学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查与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开课对象:高等教育方向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等

适用学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为基础学科,在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方向课程,目的和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国际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比较方面的理论方法和知识,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历史视野和比较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外高等教育历史的线索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历史法和比较法分析各种高等教育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从略

(四)教学内容安排

1、西方高等教育简史;2、中国高等教育简史;3、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4、国别高等教育的比较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高等教育名著导读)》

开课对象:高等教育方向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classicalintroductionof higher educ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等

适用学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为应用学科,在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拓展课程,目的和目标是为了高等教育学这一专业研究方向提供必要的经典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名著这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方法分析各种高等教育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从略

(四)教学内容安排

1、高等教育名著篇章解读;2、高等教育名著读后感(学术报告)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2001):《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

2、[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2001):《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

3、[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等译(2001):《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

4、[美]阿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2001):《现代大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5、[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2001):《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专题》

开课对象:教育技术学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践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全面、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技术及其学科,以及教育技术学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系统了解各类技术(印刷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发展历程及关键特征;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各类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对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形式)、教育组织(国家级教育管部门、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出版社及其他商业组织等)、教学系统(课程、教材、教学媒体等)、教学结构与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以及教育主体(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技术支持者)的影响;从多种角度剖析典型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探讨蕴藏其中的技术特性,并关注其对教育系统产生的影响与效果;从教育变革的角度,审视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广泛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章,阅读英文原著;能够独立思考,与他人进行思想与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研究习惯;实践一些学术研究的方法:比如思辨与逻辑分析、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研究法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教育技术学导论》

(四)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内容:

专题一教育与技术

多种视角下的技术发展史(器物的视角、活动与技艺的视角、思想与社会视角)

史上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技术变革与教育变革

专题二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关键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其最新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和评价

多媒体教学

专题三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

通信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关键技术

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最新发展

远程通信技术教育应用

基于网络的学习

专题四 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

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技术与最新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技术及最新应用

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虚拟世界与模拟实训系统

专题五 软件技术与教育

软件技术的发展及其软件工程技术

教育软件与数字化教育资源

软件工具与学习

专题六 教育信息化

世界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新技术、新产品与教育实验

专题七 学校、课程、教学、教师、学生与技术

知识资产视角下的学校信息化与数字校园

技术视角下的课程研究与课程开发

信息化学习方式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技术能力

面向21世纪的学习技能

专题八 远程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

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现代远程教育

社会发展与终身学习

技术支撑下的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专题九 教育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教育领域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采纳机制与扩散机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学生提问与教师互动、学生讨论与辩论、专家讲座、文献阅读、项目学习与汇报。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项目、学生上课与论坛参与、课堂表现成绩)与期末笔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教师讲义

参考书目:

(1)尹俊华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章伟民、曹揆申著,《教育技术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张诗亚著,《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4)乌美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

(5)张祖忻编著,《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6)Paul Saettler(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olorad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USA

(7)Cary J. Anglin(1995),Instructional Technology—Past, Present, and Future(second edition),Englewood, Colorad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USA

(8)Alan Januszewski and Michael Molenda(2008),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USA

(9)David H. Jonassen(1997),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USA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开课对象:教育技术学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Principle & Mothod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是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提高研究生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素养和教学系统资源开发应用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不断地充实和拓展,是时代性、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技能的掌握需要多学科理论和多种艺术和技能的支撑,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加迫切的广泛需求。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位合格的未来的研究生,应学习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还必须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些重要基本技能,以得心应手地应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企业培训应用。具体目标任务是:(1)对教学设计领域的重要问题,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说理充分。(2)能够设计出一堂具有专业水平的课堂教学方案。(3)能够客观、全面、有依据地分析和评判教学设计产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广泛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章,阅读英文原著;能够独立思考,与他人进行思想与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研究习惯;实践一些学术研究的方法:比如思辨与逻辑分析、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研究法等。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学生提问与教师互动、学生讨论与辩论、专家讲座、文献阅读、项目学习与汇报。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教学技术学导论》、《教育学》、《心理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

1、讲授课,5个主题。

(1)教学设计师的基本特征

(2)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3)怎么学习教学设计

(4)教学设计的5大技术

(5)实例分析

2、设计课,4个主题:目标、内容、策略、评价。

(1)需求分析,确定、分析教学目标

(2)开发、选择和分析教学材料

(3)开发教学策略

(4)设计和开发评价工具

3、评析课。

针对每一个小组的设计成果,按照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的基本结构,教师、学生进行协同评价和分析。评析的实施方法,分组、选择主题、评析报告前的准备、汇报评析报告、评价评析报告。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项目、学生上课与论坛参与、课堂表现成绩)与期末笔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教师讲义

迪克:《系统化教学设计》,华东师大出版社。

(六)参考书目

(1)皮连生著,《教学设计与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2)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3)乌美娜等,《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5)Paul Saettler(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olorad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USA

(6)Cary J. Anglin(1995),Instructional Technology—Past, Present, and Future(second edition), Englewood, Colorad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USA

(7)Alan Januszewski and Michael Molenda(2008),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USA

(8)David H. Jonassen(1997),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Technology,New York :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USA

《数字化学习专题》

开课对象:教育技术学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在各国都在大力构建数字化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形势需要,《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应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内容并指向未来学习革命的基础性课程,将为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解视角。本课程将集中探讨学校、网络、企业等领域未来数字化学习的变化,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微课、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第二人生”、网络公开课、TED视频、慕课、连通主义等热点话题的思索,旨在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未来网络大数据时代下不同领域正在发生的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培养未来学习的时空观念,认识未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多元化方式,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有用性,在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信息时代的高阶学习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1、预修课程

远程教育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

2、相关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计算科学、学习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1、数字化学习理论基础

混合式学习

个性化学习

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

游戏学习

沉浸式学习

非线性学习

另类现实学习

社会化学习

2、数字化学习社区

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案例:

国内数字化学习社区构建的经验

国外数字化学习社区构建的经验

3、数字化学习精品实践研讨

学校教育:数字化学习精品课例实践

学校教育与线上结合:翻转式学习实践——可汗学院

企业数字化学习:Adobe elearning

线上学习:学习创意计划、第二人生、多邻国(Duolingo)网站

社会化学习:Facebook、QQ、微信

4、考察观摩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读书报告、撰写论文等

平时报告成绩与期末论文相结合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教材

王竹立著.《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2、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李晓宇著.《数字化学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作者),赵中建(译者),张燕南(译者).《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克拉夫特(Anna Craft)(作者),张恒升(译者),申继亮(译者).《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二版

拉塞尔•L•阿克夫(Russell L.Ackoff)(作者),丹尼尔•格林伯格(Daniel Greenberg)(作者),杨彩霞(译者).《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阿兰•柯林斯(Allan Collins)(作者),理查德•哈尔弗森(Richard Halverson)(作者),陈家刚(译者),程佳铭(译者).《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

Curtis J.Bonk(作者).《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王建华李晶张珑著.《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崔鸿谢耀辉杨宗凯刘三(女牙).《数字化学习精品课例选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张琪李娟著.《数字化学习社区:信息时代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张军征著.《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互联网+教育变革专题》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Internet + Education innovation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讨论

适用学科:教育技术学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如何进化和重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呈现怎样转变等问题有全面了解,认识大数据、云计算、慕课(MOOCs)、SPOCs、翻转课堂、微课等主要概念,并能够掌握设计、开发互联网+教育下的新型课例和微学习资源(平台)的理论与方法。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方向拓展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大量研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以专题讨论方式对互联网+教育变革中的教育理念转变、模式创新、资源呈现方式、多元交互创设等理论进行辨析,学生不仅要进行理论思辨,还要开展设计与开发等技能训练活动。

(三)预修课程和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专题一 互联网+教育国际展望(4学时)

1.国外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2.我国互联网+教育相关政策、文件解读

3.互联网+教育变革的要素分析

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思维重构

教育模式、方式的创新

教育资源与服务的改变

互联网+教育产业的迅猛发展

专题二 从MOOCs到SPOCs:互联网+教育模式演变与发展(4学时)

1.概念解析

2.国内外文献综述

3.互联网+教育新模式:MOOCs、SPOCs等

专题三 翻转课堂:理念转变与教学设计(8学时)

1.翻转课堂与教育观念的转变

2.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典型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评析

4.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实践

专题四 教育云:资源、服务的共生与共享(4学时)

1.教育云的内涵释义

2.教育云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3.教育云在教育服务中的应用

4.教育云在优质师资共享中的应用

专题五 大数据技术:对知识管理与教育评价的影响(4学时)

1.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大数据技术

2.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知识管理中

3.大数据技术在教育评价中应用

专题六 微学习资源制作与开发(8学时)

1.微学习资源制作与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2.典型微学习资源评析

3.微学习资源制作与开发(实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质的评价方法,拟让学生撰写相关文献综述、论文,设计典型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下的课例,开发微学习资源,并作为评价的对象。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以下二选一即可)

1.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1版。

2.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第1版。

主要参考书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著,《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 Learning 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ducatio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第1版。

2.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著,刘婧译,《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Education Reimagined),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版。

3.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宋伟译,《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第1版。

4.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教育信息化专题研究》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Informatizationof Education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讨论

适用学科:教育技术学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信息化专题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技术、信息科学、互联网思维、教育信息技术等相关内涵,增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观念,树立起信息、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络文化的意识;掌握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移动学习理论,具备把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深入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政策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先进理念,信息化社会中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教师素质结构的转变;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掌握行动研究法、教学反思法、教育叙事法、基于网络的虚拟教研、非正式学习、社会性软件、学习共同体、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教学档案开发、个人知识管理等具体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掌握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等中的作用与价值。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方向拓展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大量研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以专题讲座与讨论的方式学习有关教育信息化专题内容,重点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创新、资源表征、平台构建以及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学生不仅要进行理论思辨,还要开展设计与开发等技能训练活动。要求学生必须理解课程的理论、方法,认真做好相关的实践,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学科知识范围适当融合,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三)预修课程和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学导论》及相关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专题一 教育信息化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4学时)

1. 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

2. 我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解读

3.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要素解读

信息化理念的更新与技术教育思维重构

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方式的创新

媒体融合下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专题二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教学改革(4学时)

1.技术哲学内涵解读

2.国内外文献综述

3. 教育信息过程中的技术本质分析

4.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解析

专题三 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8学时)

1. 课堂教学课件资源建设、应用分析

2. 网络共享课程资源建设与反思

3. 微视频资源开发与设计

4. 信息化资源建设案例分析与评价

5.有效的资源开发机制建设探究

专题四 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培训(4学时)

1.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内涵释义

2. 教育资源应用能力标准、内涵解读

3. 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实效分析与影响因素

4. 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分析(教师层面)

专题五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4学时)

1. TPACK内涵、要素、模式分析

2. 知识管理内涵解读与应用策略

3. 混合学习技术及有效实现途径

4.课程融合中的技术本质与学科内容的重构

5. 课堂教学媒体应用效率分析

专题六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创新应用(8学时)

1. 微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案例解构

2. 移动学习的策略与机制建设

3. 运程学习技术与平台架构分析

4.可视化资源开发与应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1、针对现有信息化资源案例进行分析,课堂展示与交流

2、开发具有典型性的微资源或课件

3、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课程论文或报告

4、成绩构成:课堂交流(20%)+资源开发(20%)+课程论文或报告(6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以下二选一即可)

1.谢同祥,《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2.瞿堃,钟晓燕,《教育信息化概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1版。

主要参考书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著,《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 Learning 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ducatio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第1版。

2.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3.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宋伟译,《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第1版。

4. [美]H.W刘易斯:《技术与风险》,杨建、缪建兴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Research on education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讨论

适用学科:教育技术学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人工智能(AI)以及人工智能科学从诞生起,其研究和应用领域就与教育紧密相关。人工智能就是研究让计算机接受教育、提高智能的科学技术。AI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应用到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的工作效率,产生新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旨在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如何支持教学(过程)的设计、互动分析与评价,进而支持教师及其教学,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自动化及自动测评技术、虚拟仿真系统、脑潜力开发及思维拓展研究等。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方向拓展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基本应用及发展前沿。

(三)预修课程和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设计与开发》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专题一 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AID)(8学时)

1.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技术(CAID)

2. AID研究内容

3. AID技术应用及案例开发(专题设计)

专题二 教学辅助评价技术(CAA)(8学时)

1. CAA的概念及构成

2. CAA应用研究内容

3. CAA研究热点及前沿

4. CAA研究综述(专题设计)

专题三 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8学时)

1.科研方面的应用

2.虚拟仿真校园

3.虚拟教学(实验)

4.虚拟仿真技术教育应用综述(专题设计)

专题四 脑潜力开发及思维拓展训练研究(8学时)

1.脑潜力开发基本理论和技术

2.思维导图训练研究

3.脑潜力开发前沿及应用

4.脑潜力开发及思维拓展训练实践(专题设计)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评价成果为:文献综述、调研报告、论文、开发设计。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李鸣华,科学出版社,2008年 ,第1版。

2.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贾积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1版。

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汤跃明,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1版

4.思维导图,[英]博赞 著;叶刚 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 ,第1版

5.小学思维导图应用魔方,蔡劲松,海南出版社,2012年,第1版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netw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察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实践、实训

适用学科:教育技术学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是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它在推动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首先介绍国内外的网络课程,在把握网络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掌握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了解网络课程开发的各种相关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理论研修与实践体验并举、网络互动与现场指导相融、方便碎片化学习等研修方法,帮助学生把握网络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了解多种网络课程开发技术,并具有能熟练运用一种技术开发网络课程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和相关知识

动态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数据库、开源软件平台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网络教育发展及网络课程的现状(3课时)

第一节 网络教育概述

第二节 网络课程发展概况

一、国外网络课程现状

二、国内网络课程现状

三、当前我国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网络课程开发的重大项目简介

第二章网络课程开发概述(6课时)

第一节网络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

一、课程

二、网络课程

三、课程开发

四、远程教育与网络课程

五、网络教学与网络课程

第二节 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资源

三、学习活动

四、学习支持

五、学习评价与反馈

六、技术手段

第三节网络课程开发模型

一、ADDIE模型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瀑布模型

四、迭代模型

第三章网络课程开发理论(6学时)

第一节 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教学设计理论

第三节 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

第四节 课程理论

一、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三、学习活动中心理论

四、课程评价理论

第四章网络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行为目标——学科中心”网络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一、讲授策略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

第二节 “生成性目标——问题中心”网络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一、抛锚策略

二、教练策略

三、建模策略

四、随机进入策略

第三节 “表现性目标——活动中心”网络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学徒策略

二、反思策略

第五章 网络课程设计

第一节 网络课程设计原则

一、总体设计原则

二、结构设计原则

三、内容设计原则

四、页面设计原则

五、工具设计原则

第二节 网络课程内容设计

一、行为目标导向的内容——媒体设计

二、生成性目标导向的问题情境设计

三、表现性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设计

第三节 网络课程的资源设计

一、资源规划的意义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三、常见课程资源

四、学习资源设计

第四节 教学活动设计

一、网络课程中的教学活动

二、网络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分类

第五节 学习评价的设计

一、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

二、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原则

三、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一般流程

第六节 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

一、网络课程艺术设计概述

二、艺术元素在网络课程中的运用

第六章网络课程开发技术

第一节 网页制作技术

第二节 动态网页与网络数据库

一、动态网页技术

二、网络数据库技术

第三节 开源软件平台技术

第四节 Web2.0技术

第五节 其它技术

一、多媒体流技术

二、虚拟现实技术

三、智能代理技术

四、组件技术

五、数据发掘技术

第七章网络课程开发与评价标准

第一节SCORM标准

一、SCORM标准提出的目的

二、SCORM内容的组织结构

三、符合SCORM标准网络课程开发的步骤

第二节CELTS标准

一、概述

二、简单课程内容编列标准

三、内容包装标准

第三节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一、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概述

二、规范体系的内容

第八章网络课程开发质量保障

第一节网络课程开发的进度管理

第二节网络课程开发的文档管理

第三节网络课程开发的成本管理

第四节网络课程更新管理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1.阶段性考核,结合日常教学与讨论;

2.专题论述,结合网络课程开发中的相关专题进行论文写作;

3.任务考核:

课程设计,提供一份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

课程开发,结合具体课程完成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任务。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1.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编.网络课程开发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刘清堂,李书明编.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主要参考书目:

1.武法提编著.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谢幼如,柯清超编著.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3.谢幼如,陆芳编著.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4.洪延姬,窦志国,陈晓慧编.网络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1

5.G﹒帕凯特著.鲍贤清译.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工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原理》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Pringcipl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教学方式:专题讲授、案例分析、现场观摩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02+学前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性质地位: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前教育原理》是关于学前教育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它是学前教育专业最原则、最基本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指导其它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目标任务:

《学前教育原理》是贯穿古今、融汇中西的课程,反映了人类对学前教育共同的探索和理解,体现了人类对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共同智慧,又关照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因此,学前教育概论作为理论性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理论观点、理论脉络和逻辑思维方式,但也是问题导向的,是引领实践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是关联的。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工作领域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理论观点和实施原则,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具有解决幼儿园教育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教育原理》、《儿童发展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这是由《学前教育原理》理论性和学术性比较强的特点决定的。

(四)教学内容安排

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专业理念和师德,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原理》的相关概念、历史沿革、学前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养等。第二模块是专业知识,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以及学前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第三模块为专业能力与实践,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生活活动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领域活动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区域活动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保教工作管理、社区和小学具体教育活动的指导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考核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对案例情境的分析与解答以及现场观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结性考核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占总成绩的5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霍习霞主编:《学前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第一版

2、岳亚平主编:《学前教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3、郑传芹曾跃霞 主编:《学前教育原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Theory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development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专题讲解、问题研讨、阅读汇报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02+学前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内容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培养新时期学前教育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不同心理学流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以及新的发展趋势,以期帮助学生建构多视角的理解儿童和儿童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系统讲授不同心理学流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以及新的研究趋势,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2.结合实践,系统分析讨论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在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运用的典型案例。

3.灵活运用儿童心理理论分析各种儿童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基础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等课程中有关心理、心理发展、心理发展观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理论讲授(60%)、课堂讨论(20%)、幼儿园实践活动(15%)、其他(5%)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参与讨论、幼儿园实践活动等

期末成绩: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 [美]威廉·C·格莱因著:《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计文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2.王振宇著:《幼儿心理发展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曹能秀、王凌著:《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三版

5.方富熹著:《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6.车文博主编:《西方心理学史》,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96年,第一版

7.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8.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幼儿园课程专题研究》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monographic studyofkindergarten curriculum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论文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02+学前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幼儿园课程专题研究是学前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通过学生学习、理解学前课程的基本理论、流派与当前的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基于一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视角探究学前教育与学前课程问题的意向,为从事幼儿园教育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系统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幼儿园课程论的中观性,体现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向课程设计和操作过渡的作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幼儿园课程的纵向和横向走势进行梳理,既注重以往的知识积淀,更注重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向。

3.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对现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原理及实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的掌握相关专题的内容,学生在学习前需要对学前教育本科阶段的《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框架

第一单元:学前课程基本概述(基础部分)

第二单元:学前课程基本理论、编制与模式(基础部分)

第三单元:学前课程专题研究(主体+延伸)

幼儿园课程改革专题

幼儿园园本课程专题

幼儿园主题活动专题

幼儿园生成课程专题

幼儿园课程变革与发展比较专题(港澳台大陆地区比较)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平时成绩:30%;

专题学习与研究论文: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美国)斯泰西•戈芬,凯瑟琳•威尔逊.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澳大利亚)马什.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吴刚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第二版

4、冯晓霞.幼儿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5、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李定仁等.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黄炳煌翻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发行,1981.

9、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儿童游戏理论》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Children's game theory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论文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观摩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02+学前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儿童游戏理论》是学前教育学专业重要的方向拓展课。该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课程的学习在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幼儿园师资、幼儿园管理者和各级各类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把握有关游戏的一般理论,认识游戏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掌握儿童游戏的指导方法,并初步学会幼儿游戏的评价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儿童游戏理论,具有分析和解决幼儿园游戏活动实际问题的能力。

1.系统讲授有关幼儿游戏、游戏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幼儿游戏的指导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带领学习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开展幼儿园游戏创设、指导与评价活动。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学前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理论与知识是学习该门课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安排

理论讲授(60%)、课堂讨论(20%)、幼儿园实践活动(15%)、其他(5%)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参与讨论、幼儿园实践活动等

期末成绩: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刘焱著:《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刘焱著:《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3.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2008年,第四版

4.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曹中平著:《儿童游戏论——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维视野》,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李淑贤、姚伟主编:《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幼儿学习心理与行为观察研究》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Thestudy of children'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bservation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观察报告

教学方式:专题讲解、问题研讨、实践练习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02+学前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幼儿学习心理与行为观察研究》是学前教育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修的方向拓展课程。该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课程的学习在培养新时期学前教育领域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学科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等和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开展行为观察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品质与学习特点,形成科学的儿童学习观;

2.结合实践,系统分析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

3.运用行为观察研究幼儿的学习,提高认识和理解儿童学习的科学化水平。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中有关幼儿学习心理和如何对幼儿进行行为观察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理论讲授(60%)、课堂讨论(20%)、幼儿园实践活动(15%)、其他(5%)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参与讨论、幼儿园实践活动等

期末成绩: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美]布兰思福特等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美]霍曼、班纳特、韦卡特著:《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郝和平、周欣,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3.若井邦夫著:《幼儿教育心理学》,丁祖莲,译,北京:五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4.林泳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一版

5.陈帼眉、姜勇著:《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6.Carole Sharman著:《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第三版)》,单敏月、王晓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7.施燕、韩春红编著:《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8.[意]蒙台梭利著:《吸收性心智》,儿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编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research

学时学分:36/2

考核方式:论文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观摩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02+学前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是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方向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课程的学习在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幼儿园师资、幼儿园管理者和各级各类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在于:以全方位视角反映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一些实践性的经验总结,从多角度、运用多种学科的视角,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既从宏观上阐述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事实,又从微观上论述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问题走进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程,逐渐建构起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系统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结合幼儿园教育与管理实践,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幼儿园家长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带领学习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开展家长咨询、幼儿园家长活动指导与评价活动。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家庭社会学等课程理论与知识是学习该门课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安排

理论讲授(60%)、课堂讨论(20%)、幼儿园实践活动(15%)、其他(5%)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参与讨论、幼儿园实践活动等

期末成绩:课程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杨善华编著:《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吴奇程、袁元编著:《家庭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陈鹤琴著:《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志英等译:《家长教育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版

7.张洁著:《家庭教育论稿——案例分析与问题咨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

《课程论专题研究》

开课对象: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Monographic Topic on Curriculum Research

学时学分:36

考核方式:项目设计;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研讨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论论述课程的性质、框架、思潮、设置、发展等诸多理论问题,以期对我国课程研究的现状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用课程论的思想来观中国当代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初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掌握课程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采用教师提供专题内容与学生自选内容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研究、报告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课堂报告与书面小论文评价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课程论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第四讲课程及其内部关系

第五讲课程编制的原理

第六讲课程流派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堂研讨+课程作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美]奥恩斯坦:《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论专题研究》

开课对象: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MonographicResearch on Teaching Theory

学时学分:36

考核方式:项目设计;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研讨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是围绕教学论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经典问题、前沿问题或现实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旨在为学生提供有深度的研究性学习机会,以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高水平的思维技能。该课程是在研究生一年级学习了《教学论》课程基础上在二年级开设的专题研究课,目的是使学生对教学论的一些领域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采用教师提供专题内容与学生自选内容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研究、报告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课堂报告与书面小论文评价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专题一、教学本质问题研究

专题二、教学认识问题研究

专题三、教学交往问题研究

专题四、有效教学问题研究

专题五、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专题六、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专题七、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教学病理研究)

专题八、网络环境下教学媒体的应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堂研讨+课程作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 钟启泉编:《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3、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第二,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6、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开课对象: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Research on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学时学分:36

考核方式:项目设计;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研讨+项目设计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旨在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了解和研究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国际比较、基本理论、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基本规律、教学专长形成、教师角色形成与转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本课程既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理论支撑和实现专业发展的实践指南。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研究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国际比较、基本理论、实践模式,引导学生确立现代教师观;

2.系统讲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基本规律、教学专长形成、教师角色形成与转型,指导学生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取向。

3.结合实践案例和个人职业规划,指导形成教学专长、根据教师角色形成与转型的理论和规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4.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学养和研究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讲教师专业化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

第二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研究

第三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第四讲教师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研究

第五讲教师角色形成与转型

第六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堂研讨+项目设计+课程作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捷:《专业化:拓展21世纪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课对象: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学时学分:36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研讨+项目设计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教育学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旨在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了解和研究基础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现行特征、基本理论、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课程实践的基本规律、基础教育一线的实践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运行模式、基础教育课程实践中的问题与成因。本课程既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实践支撑和实现专业发展的实践指南。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实践要求。

2.系统讲授课程改革者的历程发展及影响分析,理论基础与实践动态。

3.结合具体学科与实践案例,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及困境与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以理论基础指导实践问题分析。

4.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解读

第二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形态

第三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四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科分析

第五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与问题分析

第六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第七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堂研讨+项目设计+课程作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丛立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5.王淑娟:《学科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6.杨九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比较》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Compration of curriculunm and instruction reform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论文考核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比较是课程与教学论再也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拓展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目的是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了解国际范围内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背景、举措、趋势等,为课程与教学研究奠定国际性的视野。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由于本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精讲与泛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指导结合;讲授与讨论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是教育学原理、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相关的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的对象、任务、特点;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简要历程;美国课程与教学改革;英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德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法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日本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课程与教学流派研究;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核与论文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论文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比较中对问题的思考、发现和表达。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美]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赵中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5.[美]安迪·哈格里夫斯著:《知识社会中的教学》,熊建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6.[英]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著:《比较课程论》,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7.冯增俊,陈时建,项贤明主编:《当代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8.[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理解课程》(上、下),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9.[美]约翰·I·古得来得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0.[英]埃德蒙·金著:《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11,[美]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2.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993年,第一版。

14.陈晓端主编:《国外教学论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版。

15.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课程领导与课程开发》

开课对象: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

开课学院: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英文名称: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学时学分:36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专题讲授+主题研讨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01+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课程领导与课程开发》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课程开发与课程领导的基本原理,熟悉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和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开发、课程领导研究的前沿动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以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的方式进行。围绕所设主题,要求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相关理论著作,自拟题目、列提纲,分组做主题发言,师生围绕主题开展研讨。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做到学生主讲、教师点拨、师生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课程基本原理、教育管理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开发与课程领导两个篇章。课程开发篇章集中围绕课程开发中的知识选择、课程开发中的师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开发与地方性知识、地方课程开发与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公平、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益博弈等内容进行教学和研讨;课程领导篇章开设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等内容进行教学。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核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专题准备表现和主题发言情况,论文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领导与课程开发问题研究中的选题、思考、撰文表达等能力和水平。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美]奥恩斯坦:《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美]波斯纳:《课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6.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课程与教学论(外语)课程简介

《英语课程教学论》

开课对象:学术学位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文名称: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授课与研讨

适用学科(0401+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英语教学论》系英语学科教学方向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以宏观的相关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微观的外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实践作为核心,旨在介绍现代外语教学的本质、现代外语教学发展趋势、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等英语教学基本理论,分析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研究理论与应用辩证统一的重要因素,探讨外语教学原则,教学艺术和各种教学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讨论、优质课观摩与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树立现代外语教育思想,掌握外语教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语言学概论、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概论 2学时

第二章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学时

第三章 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 4学时

第四章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 2学时

第五章 语言学习策略 4学时

第六章 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4学时

第七章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4学时

第八章 语言知识层面的教学活动 2学时

第九章 语言技能训练活动 4学时

第十章 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2学时

第十一章教学案例分析 4学时

第十二章英语教学实践 2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1.期中考查10%

2.期末考试30%

3.平时成绩60%(讨论20%+教学实践40%;课程阅读量不少于40万词)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Harmer, J:How to Teaching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Littlewood, 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Brown, H. D: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Pedagogy.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1.

5.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戴炜栋:Selected Reading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6.(英)马丁.韦德尔,(中)刘润清: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7.H.H. 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8.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9.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英语教学评估与测试

开课对象:学术学位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文名称:English TeachingAssessment and Testing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授课与研讨

适用学科(0401+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英语教学评估与测试》是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研究生必修课程。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测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与学生评价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英语测试是新兴的应用学科考试学的一个方面,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而且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英语测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英语测试方面基本的理论知识,以提高英语测试和评估的质量,为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在将来的英语教学中做好英语教师或承担某个考试的命题任务做充分的准备;同时,为将来的研究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贮备。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提供书目或教学资料,安排任务,提出要求;课堂上学生按任务轮流进行口头陈述,并提供示例示范,进行课堂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或进行评价。辅之以当场练习、课后实践。教学重点应放在考试功能入其类别、考试要素、考试规范的制定、测试评估手段及其功能以及阅读、写作、听力、口语测试和试卷设计、考试成绩反馈、成绩分析。依据现当代国内外语言测试理论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侧重点放在在语言测试信度、效度、语言知识与能力测试方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与应用等方面。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语言学概论以及二语言习得等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1.英语测试概述 2学时

2.考试功能及其类别 2学时

3.考试要素 2学时

4.交际语言测试 2学时

5.测试技术 2学时

6.语言测试的实施 2学时

7.语言测试的信度研究 4学时

8.语言测试的效度研究 4学时

9.听力测试 4学时

10.口语测试 4学时

11.阅读测试 4学时

12.写作测试 4学时

13.试卷设计与施考事项 2学时

14.考试成绩反馈 2学时

15.考试成绩分析 2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法是撰写课程论文和编制英语试卷

2.成绩评定:平时课堂表现(30%)+期末课程论文成绩(50%)+英语试卷

制作(2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Arthur Hughes:《外语教师测试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 2000

2.Bernard Spolsky:《客观语言测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David Baker: Language Testing: A Critical Survey and Practical Guide. Edward Arnold. 1989.

4.Harold S.Madsen: Techniques in Test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5.Lyle F.Bachman & Adrian S.Palmer:《语言测试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6.Lyle F.Bachman:《语言测试要略》,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

7.J. Michael O’Malley & Lorraine Valdez Pierce: Authentic Assessment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8.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年。

9.邹申&杨任明:《简明英语测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开课对象:学术学位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文名称: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授课与研讨

适用学科(0401+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系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拓展课。该课程旨在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流派沿革,主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为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各个层面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讨论,使学员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主要问题、学科沿革及其热点问题,从而对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框架有明确的认识,了解二语习得过程和相关变量及其解释。通过理论探讨和问题研究,掌握二语习得研究的各个层面和主流模式。该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有选择地介绍学科主流思想,有针对地讨论与国内外语言学习和应用相关的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语言学概论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讲Introduction 2学时

第二讲 Linguistic background 2学时

第三讲 Psycholinguistic background 2学时

第四讲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2学时

第五讲 Krashen’s theory 4学时

第六讲 Interlanguage 4学时

第七讲 Acculturation 4学时

第八讲 Universal Grammar 2学时

第九讲 Internal Factors of SLA 4学时

第十讲External Factors of SLA 4学时

第十一讲 Instructed SLA 4学时

第十二讲 Research Approaches 2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1、期中考查20%

2、期末考查60%

3、平时成绩20% (作业+讨论10%+文献整理1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Bernard Spolsky《第二语言的学习条件》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4.Selected Reading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自编)

《外语学科研究方法》

开课对象:学术学位硕士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文名称:Methods in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授课与研讨

适用学科(0401+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外语学科研究方法》系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拓展课。。旨在介绍外语教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何进行研究的各种策略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采取面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了解外语学科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资源搜索(含网络资源检索)和利用、数据收集方法(含问卷与访谈)、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同时也涉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语言学概论、英语教学法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网络资源检索和利用(10学时)

(1)信息检索概述; 2学时

(2)数据库的类型和优化检索结果; 2学时

(3)INTERNET信息检索和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 2学时

(4)中外文数据库检索利用 4学时

2.选题与开题(8学时)

(1)选题的基本原则 2学时

(2)选题样例分析 2学时

(3)开题过程的分析 2学时

(4)开题样例分析 2学时

3.问卷与访谈(10学时)

(1)问卷与访谈设计 4课时

(2)问卷及访谈实施 2课时

(3)问卷数据处理 2课时

(4)案例分析 2课时

4.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8学时)

(1)教学过程分析 2课时

(2)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课时

(3)案例分析-1 2课时

(4)案例分析-2 2课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布朗(Brown, J. D.):《外语教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8。

3.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4.胡隆等:《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2。

5.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0。

6.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七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7。

7.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文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

8.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英文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

9.周丹丹:《应用语言学中的微变化研究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6。

10.Anthony Woods:《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11. Susan M. Gass; Alison Mackey:Data Elicitation for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Routledge, 2007.

《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

开课对象:学术学位硕士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文名称: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授课与研讨

适用学科(0401+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系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拓展课。该

课程旨在介绍语言教师行动研究理论基础和背景、定义、模式,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意义,行动研究的步骤,以增强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实现自主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采取面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课外阅读,注重案例教学,突出实践

环节,着重研究生行动研究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了解语言教师行动研究理论基础和背景、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意义,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参与行动研究中的模拟环节,学会行动研究报告写作,为未来成为合格的教学研究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语言学概论、英语教学法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导论 4学时

第二章 行动研究理论基础和背景和模式 4学时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选题 2学时

第四章 行动研究方法1:概述 2学时

第五章 行动研究方法2:

现场笔记、教学日志、录像、录音 2学时

第六章行动研究方法3:课堂观察技术 4学时

第七章行动研究方法4:问卷和访谈 4学时

第八章行动研究方法5:个案研究 2学时

第九章 行动研究方案制定和实施计划 2学时

第十章 行动研究报告撰写 2学时

第十一章行动研究案例分析 2学时

第十二章行动研究:资源共享 4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1.考勤10%

2.书面作业50% (日志10%+观察报告20%+问卷设计10%+文献整理10%)

3.期末考试4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Wallace, M.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Wajnryb, R.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 Xie, Y.Action Research Handouts,2006(自编)

4. Richards, J.C. & 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阿哈(美)《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6.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开课对象:学术学位硕士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文名称:Pragmatics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授课与研讨

适用学科(0401+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本课程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来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则和条件,从而帮助学生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了解英语的特征。系统讲授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研究动态及趋势,扩充语用知识,增强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语用应用原则,并结合中国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开展实验与研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描写语用学教学为主,学习来自人们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引导学生注意特定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学会研究非语言知识和非语法原则下的话语行为的意义,即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重点关注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和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注重实证观察与分析,每一讲都配有练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讨论。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等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1. Introduction 2学时

2. Context and meaning 4学时

3. Speech acts and speaker meaning 4学时

4. The theory of implicature 2学时

5. Presupposition 2学时

6. Deixi 2学时

7. Tact and politeness 2学时

8. The theory of face 4学时

9. Relevance Theory 4学时

10.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2学时

11.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coherence of talk 2学时

12. Activity type and discourse: scripts and schemata 2学时

13. Pragmatics and critical theory 4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1.期中考查10%

2、期末考查40%

3.平时成绩50%(讨论10%+分析与习作10%;课程阅读量不少于40万词,

写作练习不少于1万词)。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Ann A: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9.2.Anna Trosborg: Analysing Professional Genre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Levinson, S: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Mey, Jacob: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年。

5.Michael Stubbs: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Computed-assisted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

6.Mittens, B: Language Awareness for Teachers.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7.Sperb,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London: CUP.1986.

8. 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

9.Vijay K. Bhatia: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10. Yule, George: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文学院

英文名称: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运用基本的测量方法与技术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语文课程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语文教师评价以及我国语文测量与评价的发展与趋势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语文测试与评价之间的关系及其区别,认识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弊端与不足,掌握当前语文课程评价改革中课程评价理念与发展趋势,总结课程评价改革中的成败与得失,并结合新课程评价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深化对语文测试与评价本质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介绍中学语文教师应必备的一些教学测量与评价技术,展示与分析语文测量评价的实例。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生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说;2.语文课程评价;3.语文测试;4.语文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5.学生评价;6.语文测试和语文教师评价;7.我国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以考试为主、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试采用书面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查采用提交论文方式进行。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美】戴维•拉齐尔著.白芸、杨东、魏奇译.《多元智能与量规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黄光扬著.《教育测量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施良方著.《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靳健、石义堂著.《现代语文教育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黄政杰著.《课程评鉴》.台北:师大书苑,1990年第七版。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文学院

英文名称:Chinese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Case Analysis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主要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体现语文教学的特性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更好地设计语文课程教学,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课程采取分组合作、自主选择课文、集思广益探究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同组同学间相互取长补短,强化语文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微格教学原理与训练》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主要从课堂教学要素、教学内容选择、理解力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的相关问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考试

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包建新等编著.《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余映潮著.《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秋玲著:《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著.《解读语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前沿专题》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文学院

英文名称:The Subj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urse and Teaching Theory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领域进行宏观研究和探讨的专业课程。在《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承发展、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课程评价等领域进行系统介绍和研究,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系统理论,探索语文课程发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研读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对现实的语文课堂情况也要有所了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论》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主要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素质的提升及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入手,探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该教什么、怎么教。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考试

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倪文锦著.《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为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钟启泉著.《学科教学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学院:文学院

英文名称: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Revolution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在语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基础上,结合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对语文课程及改革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专业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熟悉教育课程改革,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育硕士研究生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主要从识字写字教学改革、阅读教学改革、写作教学改革、口语交际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安排相关的听课、评课活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考查

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刘宇新著.《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刘曼华、周韫玉主编.《北京景山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5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经验研究》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文学院

英文名称:Research on Teaching Experience of Famous Chinese teacher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当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主张。主要包括钱梦龙、于漪、魏书生、欧阳代娜等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学习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方法等,为日后从事语文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通过对语文名师教育教学经验研究的授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优秀名师的授课技巧、授课方法、授课理念,活学活用,更好地为现存的中学语文教学服务。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语文教学论》

(四)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主要介绍语感派、情感派、导读派、管理派等教学流派及不同文体教育教学方法入手,通过优秀名师的教学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设计教学。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考查

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马长安著.《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师范教育司组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欧阳代娜著.《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语文教育心理学》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学院:文学院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Chinese Education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方式:面授讲课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主要阐明了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包括识字、口语交际、语文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对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重点学习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日后教学做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研读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相关理论。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原理》、《当代教育心理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从语文内容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心理、语文技能学习与教学心理、语文策略性知识学习与教学心理、语文阅读学习与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教学。同时利用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或者教学目标分类来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考查

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美)安德森等编著,蒋小平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2.(美)加涅等著,王小明译.《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童蓓菲著.《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朱晓斌、 倪文锦著.《语文教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课程编号:2011001 课程名称: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总课60 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鲁亚平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能运用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和探讨不同课程论思想在生物学课程开发中的演变规律;阐释和总结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中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并用以指导生物学课程教材改革。在本科《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和拓展、强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从事高师《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初步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论主要包括: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生物学新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新旧教材的比较,综合理科课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生物学新课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教学论主要包括:生物学教师素质研究;生物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研究;生物学学习心理、学习策略研究;中学生物学各模块、专题教学研究等。

预修课程:教育系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生物教学论,鲁亚平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生物课程论,余自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生物学课程论(学科现代教育理论系•生物学),叶佩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生物教学论,鲁亚平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中学生学习心理学编写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课程编号:2011002 课程名称:生物学实验论研究

总课45 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陈明林、汪鸣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学实验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一系列认识论、方法论和教学实践等理论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生物学实验发展史略、生物学实验的要素和类型、生物学实验与理论思维、生物学实验在教材中呈现方式、生物学实验教学心理过程分析、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教学观、生物学实验教学测量与评价等。

预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普通生物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生物学实验论,刘毓森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生物教学论,鲁亚平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课程编号:2011004课程名称: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总课时:45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钟能政等

教学要求: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和进展;掌握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措施等,以及改革实践典型案例和成果。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和进展;介绍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措施等,以及改革实践典型案例和成果。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最新的文件和资料等。

课程编号:2011005 课程名称:中学生物疑难问题解析

总课45 开课学期: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鲁亚平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学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内容:本课程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掌握的学生常见问题进行讲座。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最新的文献和资料等。

课程编号:2011006 课程名称: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总课60 开课学期: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韩菲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理论问题有所掌握,并能亲手设计有关生物学教学实验方案。

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授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类型和内容、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原则、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生物学教学成败原因的探讨、高考生物中错误问题探讨等。实践部分是让学生做6~10个微设计练习,然后学生设计2~5个生物学教学方案,并通过课堂实践检验。

预修课程:生物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普通生物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崔鸿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2.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崔鸿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3.中学生物学实验指导,余家煜等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课程编号:2011007 课程名称:生物多媒体CAI软件制作

总课45 开课学期: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晏鹏等

教学要求:要求研究生初步掌握生物多媒体CAI软件制作的理论与技术,并学会在生物学教学中正确运用生物多媒体。

教学内容:本课程运用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结合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特点,系统研究和探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制作生物多媒体CAI课件的意义。从素材获取、文本输入、电子表格应用、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插入、美化加工等几方面介绍了生物课件的制作方法及其教育价值以及如何在生物学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缪亮、于春等,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第4版),清湖大学出版社,2011


思想政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简介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专题》

开课对象:思想政治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政治学院

学时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思想政治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从性质上来说,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指导;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服务。从地位上来说,它是师范专业性质的重要标志,它使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非师范院校的政治理论专业区分开来;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可使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得到科学的指导。从任务上来说,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主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性问题,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讲授、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要求研究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选择和运用。教学中要求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教学理论的前沿性和现代特质,积极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小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水平。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相关知识包括与中小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体系相关的各门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思想政治课学科体系概要,包括学科性质、任务,学科的基本范畴等;(2)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念与原则;(3)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过程;(4)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手段与方法;(5)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与艺术;(6)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学习指导与教学评价;(7)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素质及其专业化发展;(8)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路、策略;(9)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路、策略;(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路、策略;等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课程研讨、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平时考核、期末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实践动态的掌握情况,课程论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写作论文的方法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现实问题的关注情况和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韩震著:《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房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导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邝丽湛、何亮:《思想政治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邝丽湛:《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模式》,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申屠待旦:《中学政治优化教学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沃尔特·C·帕克:《美国小学社会与公民教育(第十二版)》,谢竹艳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大卫·G.阿姆斯特郎、肯奈斯·T.汉森、汤姆·V.赛威治:《当代教学论(第8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

开课对象:思想政治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政治学院

学时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思想政治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结合典型教案和课例的展示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论,认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说课和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程序和方法,使之学会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热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所给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形成并优化教学方案;依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并能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正确分析和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为辅,学生讨论、试讲为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思想政治课关于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编写的相关知识、试讲和说课的基本要求、程序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学政治课堂的现状,并学会认真的分析和处理。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原理;教学观摩等相关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2—8周教师讲授为主,内容包括:(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2)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设计(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素设计(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环节设计(5)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结构设计(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案设计(7)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设计

第9—16周学生自己试讲为主,教师辅导,学生自己选取中学课本中的某一框,进行试讲或说课,时间为20分钟

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中学课堂,进行听课、观摩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平时以出勤和课堂表现为主,35%,期末每个学生进行现场抽题试讲,占65%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为主,占60%%,学生互评为辅,占4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胡天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二版;

谭咏梅、崔立宪:《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技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刘文川、陈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美]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开课对象:思想政治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政治学院

学时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思想政治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功能;了解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改革优化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的经验教训;掌握指导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课程论和课程设计理念;了解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及其建构思想方法;了解思想政治各课程模块教材的目标定位、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认识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作用;掌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的要求与方法要领,学会解读、分析、处理、使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及其特点,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我国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和新特点,能够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教学的实际案例,分析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教材、教学中的贯彻;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及其确立的依据,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把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调整的趋向。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原学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学科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总课时为15周,教学内容如下:(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概述(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解析(4)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建设的发展(5)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设计与编写(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与编写(7)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比较(8)中外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比较(9)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10)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平时考核以出勤和课堂表现为主,占30%,期末考核写一篇关于中学课程标准方面的小论文,占70%

评价: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胡天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二版

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刘国胜、阎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测量与评价》

开课对象:思想政治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政治学院

学时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思想政治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课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掌握思想政治课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会运用教育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引导等功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协调发展。初步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命题原则、试题编制的基本技术和规范要求,能运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业状况。能运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分析和评价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测量评价的概念和意义以及测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学会采用基本的评价方式和测量方法,从而掌握新课程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与评价相关问题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了解统计学测量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总课时共15周,教学内容包括:(1)数据收集与整理(2)数据特征量计算(3)正态分布与标准分数(4)教学行为中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5)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6)考试的质量分析(7)考试设计与命题技术(8)教学评价基本方法(9)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测评的可行性与基本要求(10)中学政治教学中思想信息的获取以及测评的价值特点

安排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旁听中学关于教学评价方面的教研活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平时以出勤和课堂表现为主,35%,期末写一篇关于教学评价的小论文,占65%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为主,占60%,学生互评为辅,占4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邝丽湛,何亮主编,《思想政治教学与学业评价——高中新课程教师从书.第二辑》,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开课对象:思想政治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政治学院

学时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思想政治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专业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帮助中小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中小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调适心理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基本含义和策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掌握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成为中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绪论:心理健康的价值与呵护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健康

2.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价值

1.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2.心理健康是成功的前提

3.心理健康是悦纳的条件

4.心理健康是幸福的助推器

(三)健康呵护的一般路径

1.心理咨询

2.自我调适

第二部分:积极心理学感知

(一)心理学的根本使命

1.心理学的宗旨

(二)消极心理学的偏见

1.忽略了正常人群的研究

2.生活是一出悲剧

3.人性丑恶

(三)积极心理学的福音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2.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3.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4.科学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思维创新

第三部分:人际资本的价值与积累

(一)人的本质之发展诉求

1.人的本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1.稳定情绪

2.抚慰心理

3.培养自信

4.丰富个性

(三)社交与中小学生社交的特点

1.社会交往的概念

2.中小学的社会交往

(四)成功交往的原则与艺术

1.掌握人际交往吸引规律

2.学习成功交往的艺术

3.交往的原则

第四部分:中小学生学会感恩的价值与路径

(一)感恩的涵义

(二)学会感恩的价值

(三)学会感恩的迫切性

(四)学会感恩的方法

第五部分:高考焦虑及其消解的路径分析

(一)焦虑的内涵与分类

1.焦虑的定义和性质

2.焦虑的等级

3.焦虑的分类

(二)焦虑的诊断与归因

1.焦虑的表现

2.焦虑的诊断

3.焦虑的原因

4.焦虑的辅导策略

(三)消解高考焦虑的有效途径

1.自我减压

2.优化情绪

第六部分:幸福感的培养

(一)幸福的涵义

(二)幸福的作用

(三)幸福的影响因子

(四)幸福的生成机制

(五)幸福的障碍

(六)幸福感的培养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平时以出勤和课堂表现为主,35%,期末分小组合作试讲,内容关于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辅导,占65%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为主,占60%%,学生互评为辅,占4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刘学兰、曾彦莹、何锦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李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希望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开课对象:思想政治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开课学院:政治学院

学时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思想政治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把握人的思想特点和思想观点的形成发展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及其运用策略。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听课和课下拓展性阅读相结合,听课和思考、讨论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育学》、《哲学方法论》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共三个专题: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方法论、发展论。本体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解析、必要性、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论和各论;发展论包括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出勤情况)占3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韩进之等编著:《德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鲁洁等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肖鸣政著:《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刘文富等著:《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英]休谟著:《人性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英]休谟著:《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日]西田几多郎著:《善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2.[法]霍尔巴赫著:《健全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13.[日]小原国芳著:《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李德顺著:《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数学教学论》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必修

开课学院:数计学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60,4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数学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学论方向专业方向课,是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研究数学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解数学教学的地位与作用,能用多视角观察数学教学中的事实问题、价值问题与技术问题,掌握数学教学研究方法,形成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数学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差异教学、数学教学技能与方法、促进数学学习和提高数学成绩的教学策略、数学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数学有效教学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书面考核或随堂考核。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威廉.威伦.《有效教学决策》,教育课程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动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 Diane Heacox.《差异教学》,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 Katherine.《教学的窗口:中学数学教学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必修

开课学院:数计学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60,4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专业方向课,是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工具性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研究数学教学的数学教育测量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形成利用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数学教学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统计学原理》、《教育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数学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数学教育测量的基本方法,数学教育评价的一般原理,数学教育评价过程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书面考核或随堂考核。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王考玲编著.教育测量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王考玲编著.教育统计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田万海等著。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魏超群著。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数学教育哲学》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别:必修

开课学院:数计学院

英文名称:

学时学分:60,4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数学教育哲学》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专业方向课,是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研究数学教学及数学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解数学教育哲学的地位与作用,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掌握数学教育哲学研究方法,形成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学》、《数学教育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

数学的本质,数学认识论,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认识论分析。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书面考核或随堂考核。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2.Paul Ernest,《数学教育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3.林夏水,《数学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第1版。


课程教学论(音乐方向)研究生课程简介

《高师作曲理论课程与教学研究》

开课对象:高师作曲理论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开课学院:音乐学院

英文名称: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composition theory in the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学时学分:60 4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教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6041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性质

《高师作曲理论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课程教学论·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旨在提高研究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理论研究、教学能力。

(二)要求

掌握高师作曲技法理论体系的基本要领,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和声、复调或曲式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并掌握该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预修

基础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旋律写作。

(四)内容

和声理论、复调理论、曲式理论课程的理论与教学研究。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为考勤和检查读书笔记,占20%;

期末考核为教学实践,占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和声的理论和应用》 桑桐 上海音乐出版社

2.和声学系列教材

3.复调系列教材

4.曲式学系列教材

《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教学研究》

开课对象: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开课学院:音乐学院

英文名称: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chorus command in Normal University

学时学分:60 4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教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6042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性质

《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课程教学论·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理论研究、教学能力。

(二)要求

掌握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基本理论,对现有的合唱指挥教学理论观点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预修

合唱指挥基本理论、合唱指挥法。

(四)内容

指挥艺术发展史、指挥实践的理论总结、指挥理论著作的要点介绍、分析比较、对指挥教材的分析比较,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研究。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为考勤和检查读书笔记,占20%;

期末考核为撰写学期学术性文章,占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指挥教程》(德国)海尔曼·舍尔欣 人民音乐出版社

2.《指挥法》杨嘉仁 上海音乐出版社

《高师钢琴课程与教学研究》

开课对象:高师钢琴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开课学院:音乐学院

英文名称:The research on piano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Normal University

学时学分:60 4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教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06044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性质

《高师钢琴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课程教学论·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钢琴教学能力。

(二)要求

掌握高师钢琴课程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理论上认识高师声乐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规律,提高高师钢琴课程的理论研究、教学能力。

(三)预修

钢琴演奏基础

(四)内容

高师钢琴课程教学研究。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为考勤和检查读书笔记,占20%;

期末考核为给声乐方向研究生弹伴奏,占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舒伯特、舒曼、福莱等人的艺术歌曲集

2.中、外《乐曲选集》(共8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3.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4.凯斯特莱尔·略林茨《键盘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开课对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音乐学院

英文名称:Mus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学时学分:34 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教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性质

《音乐教育理论》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旨在提高研究生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能力。

(二)要求

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教育理论全面系统的探讨和反思,培养形成建立关于音乐教育的本体、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的教育规律、教育主体、教育价值、教育理想、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音乐教育基本问题的新的观点、理论和思维方式。

(三)预修

音乐教育哲学,基础教育理论,中国音乐音乐史,西方音乐史

(四)内容

通过系统阐释和分析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思想观点,使学生不仅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时能够形成和建立对音乐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锻炼和提高音乐教育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初步形成独立的有说服力的见解。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为考勤和检查读书笔记,占20%;

期末考核为撰写学期学术性文章,占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美)哈罗德.艾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第二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4、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5、(美)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中国乐器演奏理论》

开课对象:中国乐器演奏理论方向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音乐学院

英文名称:Mus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学时学分:34 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教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性质

《中国乐器演奏理论》是音乐学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旨在提高研究生中国乐器演奏的理论研究能力。

(二)要求

系统研究中国乐器演奏法,对中国乐器中的主要乐器有较深的了解和认识,能准确地把握各个乐器演奏的特点、特色和技法难度,对各种乐器的代表作品有较深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各个乐器的历史、演奏过程和发展趋势有全面的了解,熟悉各乐器的性能、音域和音色。

(三)预修

和声学、复调、曲式、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四)内容

了解中国乐器的演奏法,以当前汉族常用乐器所演奏的器乐作品为其主要内容。主要选择传统、民间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进行介绍。在分析重点音乐作品的同时,与该音乐作品有关联的乐器性能及历史知识,也作一些配合性的介绍。对汉族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乐种和优秀乐曲,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做一总结和概括,掌握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为考勤和检查读书笔记,占20%;

期末考核为撰写学期学术性文章,占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叶栋《民族乐器的体裁与形式》,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版。

3.李世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版。

4.靳学东《中国音乐导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

《声乐艺术论》

开课对象:声乐艺术论方向研究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音乐学院

英文名称:Vocal music art theory

学时学分:34 2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教授

适用学科(代码+名称):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性质

《声乐艺术论》是音乐学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声乐艺术研究能力。

(二)要求

掌握声乐艺术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理论上认识声乐艺术这一实践性很强的文化现象并认识声乐艺术教学的基本特点、规律,提高对本学科的理论研究能力与处理表现作品的能力。

(三)预修

声乐艺术基本理论知识

(四)内容

声乐艺术产生、发展的脉络,声乐理论、技能技巧与表现,歌曲、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中西声乐文化比较。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为考勤和检查读书笔记,占20%;

期末考核为撰写学期学术性文章,占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那查连科《歌唱艺术》

2.凯萨利《心的歌声》

3.马拉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4.林俊卿《歌唱发声的科学基础》

5.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

6.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7.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声概略》

8.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

9.唐那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

10.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从编》。

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1.《人民音乐

2.《音乐研究

3.《中国音乐学

4.《中国音乐

5.《中国音乐教育

6.《中小学音乐教育

7.《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8.《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9.《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0.《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3.《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4.《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5.《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6.《艺术教育

《物理教学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2010029

课程名称:物理教学论

课程学时:60

开课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学分:3.0

适用类别: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以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教学理论系统地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物理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本科《物理教学论》课程为基础,学习并会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分析、讨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具体要求:

1.理解中学物理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掌握中学物理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特点;

2.掌握中学物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具有从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

3.掌握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掌握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5.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绪论。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历史沿革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物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等;第三,中学物理教学专题研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例如: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中学教科书的研究进展、基础教育改革对物理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学物理课本中的疑难问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挑战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笔试、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郭怀中 主编:《物理教学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2.黄甫全,王本陆 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3.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许国梁,等:《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物理课程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2010030

课程名称:物理课程论

课程学时:60

开课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学分:3.0

适用类别: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课程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新动态,掌握物理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理论和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论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中外物理课程的比较,物理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理论和方法等。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学习成绩由平时作业、考勤和课程论文三部分成绩综合而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总成绩的10%,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60%。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郑军等:《物理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必读书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理解课程》、《教学原理》、《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物理学习论》、《物理课程论》、《物理实验论》、《物理思维论》《物理能力测量研究》

选读书目

1.施良方、崔允漷等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流派研究》、《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高文主编“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物理科学的概念与理论导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2010031

课程名称:物理科学的概念与理论导论

课程学时:60

开课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学分:3.0

适用类别: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阐发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及社会发展的联系。通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学概念和规律的哲学基础,理解物理学思想发展与沿革,会运用物理科学思想方法指导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物理学概念和规律的哲学基础,理解物理学思想发展与沿革,深入理解物理学概念和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2.掌握把历史方法引入物理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会正确处理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3.关注物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及社会发展的联系。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物理学史(或科学史)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教学内容概括如下:

科学宇宙论的起源。主要包括:古希腊天文学、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定律、科学理论的本质、伽利略天文学成就;运动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数学与运动的描述、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的研究、抛射体运动;牛顿力学体系。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转动问题、万有引力定律;物理科学的结构和方法。科学概念的本质、科学的二元性及其发展、科学定律的发现;守恒定律。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原子论的起源。主要包括:气体物理学、化学中的原子论、气体分子动理论;电磁学和光。主要包括:光的波动说、静电学、电磁场理论、光的量子理论;近代物理学中的原子和宇宙。主要包括:放射性和原子核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笔试、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美)G. Holton著:《物理科学的概念与理论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2.(美)库珀 著:《物理世界》,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年

3.(美)伽莫夫著:《物理学发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苏)Б.М.凯德洛夫,等主编:《物理学的方法论原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专题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2010032

课程名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专题研究

课程学时:40

开课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学分:2.0

适用类别: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系统地论述物理学发展史,关注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关注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关系问题的研究。按专题讨论物理学史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活跃学术思想,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认识物理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解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重要物理学概念和思想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2.认识科学与应用科学、物理学理论与物理学实验、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与数学、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物理学与哲学、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理解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增强学生物理教学的历史感,了解物理学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的关系;

4.掌握把历史方法引入物理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会正确处理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物理教学论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物理学史知识。包括:西方古代物理学史概述、近代物理学体系的创立与发展、19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新发现和物理学革命、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创立及发展等。

第二,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专题研究。包括:把历史知识引入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方法研究、如何运用物理学史料启迪学生的思维、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关系研究、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研究、把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居里夫人的科学生涯给我们的启示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美)弗•卡约里著:《物理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德)M.V.劳厄著:《物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3.(日)广重彻著:《物理学史》,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4.(苏)Б.М.凯德洛夫,等主编:《物理学的方法论原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物理学专题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2010033

课程名称:物理学专题研究

课程学时:40

开课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学分:2.0

适用类别: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以大学物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选择性地深入地研究物理学中的若干基本问题。通过《物理学专题研究》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和体会开展研究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有关规律和方法,为从事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本科《大学物理学》课程为基础,选择物理学中若干典型的基本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讨论物理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能力。具体要求:

1.了解基础物理课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难点问题、目前的教材中在处理这些难点问题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2.对基础物理课程中所存在的若干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学习和体会开展研究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有关规律和方法;

4.了解基础物理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形势,拓展学生视野。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等。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绪论。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物理学专题研究典型范例:质点系的功能原理、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相对论动力学方程的例解、分析稳恒电路的简化方法、单缝(圆孔、光栅)衍射光强分布的计算方法、维恩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的探究、普朗克公式的探究、维恩和瑞利—金斯公式的探究、相对论性的玻尔原子模型探究、巴尔末公式的探究等;第三,介绍基础物理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形势,拓展学生视野。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笔试、课程论文、课堂讨论等。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黄时中:《大学物理学》上下册(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2010年

2.郭怀中:《物理教学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2010034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

课程学时:40

开课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学分:2.0

适用类别: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着重介绍国外中学物理课程和教育教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其中以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中学物理教学、教材发展为主要内容,运用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系统地介绍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学物理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和教材发展,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在了解各国或地区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发展。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本科《物理教学论》课程为基础,学会运用比较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国外中学物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

1.了解国外中学物理课程结构及其特点,研究其中学物理课程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较为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欧美发达国家中学理科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2.掌握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国外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构,对其中的典型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提高学生运用教材分析的能力;

3.通过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的历史研究,掌握对同期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进行研究;

4.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学会探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物理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物理教材选论等。

()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历史沿革;第二,国外中学物理课程和教材内容分析,主要涉及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概况;第三,典型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研究,其中涉及中学物理教材分析方法研究、典型章节教学内容分析案例研究。

本门课程将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加强课程结构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分析研究,着重讨论中学物理(理科)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讨论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郭玉英主编:《物理比较教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郭怀中主编:《物理教学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3.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4.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5.汤肇基等:《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案例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2010038

课程名称: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案例研究

课程学时:40

开课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学分:2.0

适用类别: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系统学习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的基础知识,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结合案例研究,学习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获得信息和对物理教学进行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指导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实践。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教育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业评价,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案例分析等。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学习成绩由平时作业、考勤和课程论文三部分成绩综合而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总成绩的10%,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6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续佩君. 物理能力测量研究.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孝玲.教育统计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孝玲.教育测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敏强. 教育测量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黄光扬. 教育测量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历史教学论》

开课对象:历史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英文名称:History teaching theory

学时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论文写作或读书报告

教学方式:授课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历史教学论是历史专业核心课程,讨论历史教学的有关问题,包括原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多媒体教学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传授历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历史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四)教学内容安排

历史教学理论、历史教学方法、历史课程设置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30%,期末闭卷考试或论文、读书报告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版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4版

5.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版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徐彬:《历史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历史课程与教材》

开课对象:历史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英文名称:History cours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学时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论文写作或读书报告

教学方式:授课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历史课程论是专业核心课程,阐述历史课程的设置、原则、方法等,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课程有关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课程研制原理,课程设计与规划,课程体系,课程组织与实施。使学生了解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原理、当前情况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教育学、教育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四)教学内容安排

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原理、当前情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30%,期末闭卷考试或论文、读书报告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理解课程》、《教学原理》、《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高文主编“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历史理论与方法》

开课对象:历史硕士生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英文名称:Historical theory and method

学时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论文写作或读书报告

教学方式:授课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历史理论与方法是方向拓展课,主要了解基本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历史理论与方法,主要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理论与方法。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原理

(四)教学内容安排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30%,期末闭卷考试或论文、读书报告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

3.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严强:《社会发展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历史研究》编辑部:《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出版社1983年版。

《历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开课对象:历史硕士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英文名称:Research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学时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论文写作或读书报告

教学方式:授课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历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是方向拓展课,论述当前历情况,存在问题,解决办法等。

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历史课程设置规律,当前历史课程情况,存在问题,解决办法等,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改革等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教学论

(四)教学内容安排

历史课程设置,当前历史课程情况和存在问题,历史课程改革问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30%,期末闭卷考试或论文、读书报告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施良方、崔允漷等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钟启泉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流派研究》、《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理解课程》、《教学原理》、《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史学前沿问题研究》

开课对象:历史硕士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research frontier problem

学时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论文写作或读书报告

教学方式:授课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史学前沿问题研究是方向拓展课,介绍史学界发展新动态,介绍历史新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介绍史学界发展新动态,介绍历史新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与方法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古代史学新动态、中国近现代史学新动态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30%,期末闭卷考试或论文、读书报告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历史研究》编辑部:《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出版社1983年版。

3.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

开课对象:历史硕士生

课程类别:方向拓展课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英文名称: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学时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论文写作或读书报告

教学方式:授课

适用学科: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了解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流变,掌握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树立辨证的教育发展观。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阶段特点。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中国教育史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国教育思想研究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30%,期末闭卷考试或论文、读书报告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版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4版

5.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版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专业学位点课程简介

一、核心课程

1.化学教学论研究

(1)课程简介

《化学教学论研究》系“学科教学·化学”学位点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在修完本科《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该方向学术研究前沿、研究动态的综述性、统整性的引航课程。主要内容由6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绪论,介绍该学科方向的历史沿革、著名专家学者及学习方法;第2部分化学课程理论,介绍课程基本理论、中外化学教材的演变与比较,现行教材的设计与特点等;第3部分化学教学理论,重点介绍教育学基本理论及其在化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第4部分化学学习理论,重点介绍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在化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第5部分化学教学设计,重点介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及其在化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第6部分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介绍化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过程及成果撰写等。

(2)学分:2学分

2.化学实验论研究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点的核心课程。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本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实验的发端、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以及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类型;认识到化学实验促进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实验对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化学实验观和化学实验教学观;学生的化学实验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通过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化学实验设计方法和一些实验操作方法,解决一些具体的中学化学实验问题,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化学实验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和化学实验研究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学分:2学分

3.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点的核心课程。是研究中学化学教材的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知识间相互联系、化学教学设计的编写与实施,以及教材与教学关系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及结构体系,掌握化学教材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化学教材,深入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掌握中学化学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种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掌握化学教材分析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能熟练地进行各层次的化学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2)学分:2学分

二、拓展课程

1.中学化学考试研究

(1)课程简介

考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测量活动,也是学校教学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它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并随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性质和模式,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结构,以发挥其所追求的功能。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的考试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国家的教育发展。因此,每一位中学老师在讲台上的最终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够获取较高的分数。他们对于考试试题的理解与研究远远超出了高等学校的老师和职前教师。为了让我院毕业的职前教师(专业学位硕士)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快速地适应中学课堂教学、迅速而有成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特开设《中学化学考试研究》一课。

《中学化学考试研究》以中学化学考试为研究对象,探求考试的基本理论、程序、原则与方法,综合运用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对中学教育密切相关、且影响重大的“中考、会考、高考和竞赛考试”作专题评析,重点论述高考试题的解题方法、讲题技巧、命题技术和诊断功能。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学化学考试的理论与方法,学会试题编制技术和利用试题进行教学诊断的能力,以期望我院的毕业研究生能尽快进入中学化学教学的新角色、尽量减少成长为未来骨干教师所走的弯路。

(2)学分:2学分

2.文献检索与利用

(1)课程简介

《化学史与方法论》是一门结合化学发展的历史以及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探索化学研究艺术的课程,是关于化学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研究化学方法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化学研究的选题、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假说与理论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研究整体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探索化学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性,从而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课程既讲述化学科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如推理方法、逻辑分析与综合方法、假说方法、移植方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科学抽象与具体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也讲述化学学科的专门方法,如化学符号系统、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实验方法、物质合成法、分子模型法等。揭示它们的客观基础、适用范围、运用技巧,全面认识它们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并具体研讨化学史上和近代著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讨论诺贝尔科学奖史上的重大突破和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方法论的历史,揭示其方法论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

1、了解化学科学、诺贝尔科学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学习和掌握化学学科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并能将各种科学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解决化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和渗透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良好的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树立科学本质观。

(2)学分:2学分

3.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点的拓展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指导性。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人们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有关的化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发现化学教育规律,促进化学教育发展的科学研究活动。本课程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开展教育现状调研,探讨当代教育热点问题,实施教育改革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等。为此,本课程主要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方法在化学教育科研中的应用,包括课题设计、教育调查、案例研究、教育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化学教育科研中重要方法的专题研究与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学会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掌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初步掌握SPSS软件及经典测量理论、概化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在化学教育科研统计的简单应用。

(2)学分:2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地理)课程简介

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地理教学目的、地理教学过程、地理课程、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媒体、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活动教学、地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能够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依据目前课程改革的态势,紧密结合地理课程改革实际,全面吸纳和诠释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积极参加地方课程改革实践。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功能与原则、经验与问题、课程与教材等方面去了解基础地理教育;在可操作的层面上认识地理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个性思想品德教育;掌握地理教学模式及地理教学方法系统,特别要重点掌握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法;尤其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显性地理课程有一全面的认识,熟练掌握课时设计、时序安排、反馈与调控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并从新时期的要求去理解教师的职责与发展、地理教育研究等问题,为学生顺利地走上地理教育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教材)分析》课程简介

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是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课程,是一门以解决中学地理教学问题、优化中学地理学习为目的的课程,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地理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并且学会在实践中进行地理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地理学习环境设计、地理教学设计结果评价、地理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等。本课程案例性和实践性较强,本课程必须践行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各种案例进行内容的学习,并加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实践。

3.《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课程简介

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是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课程,该课程主要对地理学及其各主要分支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动态进行介绍,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中学地理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适应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课程简介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为学科教学(地理)专业拓展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学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改革研究的意义,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动态和方向,着重介绍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重点,努力挖掘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避免纯粹的理论研究,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掌握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高学员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5.《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简介

多媒体课件已广泛运用在地理教学中,这已成为共识,在中学优质课和职称评定的考评课中不可缺少多媒体课件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课程是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课程的拓展课程。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科的课件制作方法与技巧,使学生掌握运用PowerPoint、Authorweare和Flash制作地理教学的方法,熟悉地理课件制作基本流程,并通过动手实践,熟练掌握一种以上软件制件地理教学课件。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制作出比较精良的地理教学课件。

6.《地理学思想史》课程简介

《地理学思想史》为专业拓展课程,是地理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学思想及地理教育发展的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地理学思想史所涉及的资料繁杂,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需要对大量的资料进行梳理和筛选,以提炼出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背景资料和素材,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击: 编辑:叶方舟 预审:方泓 终审:方泓 添加:叶方舟 时间:2020-11-16
Baidu
sogou